close

07Dr. Chen-1.jpg

07 Dr. Chen-2.jpg

隨著幹細胞相關的研究日漸成熟,科學家們對其運作機制的調整也趨於穩定,

在某些幹細胞產品即將上市的現代,幹細胞的熱潮即將來臨。然而,

近日在美國卻爆發幹細胞公司崩盤的新聞,

資訊爆炸的情況下,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越年輕的細胞就一定越好嗎?

一顆細胞治百病,可能嗎?

細胞來源與功能差異,您清楚了嗎?

 

先從自體還是異體說起

「異體」幹細胞,聽起來很陌生,但其實在過去被使用的很廣泛。舉例來說,臍帶血銀行裡存的是新生兒的「臍帶血」,血癌或淋巴癌患者接受「骨髓」移植,都已經是不算陌生的議題,但實際在應用上,幾乎都是使用配對後的異體幹細胞。也就是這種幹細胞儲存與使用,大部份都是異體幹細胞為基礎概念。目前在使用前,會做一系列的篩檢與配對,使移植後排斥的機會降低,但是仍然有排斥的機會,而且配對成功的機會遠比想像中來得低許多(過去10年來,國內某知名組織庫在20幾萬筆以上的組織中僅有不到50個配對成功案列)。以上,是假設篩檢與捐贈者的管理做得非常完善的情況之下,受贈者或是被治療者清楚細胞來源與可能的感染風險。然而,某些使用臍帶間質幹細胞的治療院所,在未確認此捐贈者的可能基因缺損或未來臨床病狀表徵前,貿然使用,產生的排斥或過敏反應機率將會大增之外,無法對症治療更是大宗。因此,使用「自體」幹細胞成爲當今最安全且具有效果的選項。

「自體」幹細胞,顧名思義是使用受治療者自身的幹細胞。舉凡臍帶間質細胞,臍帶血幹細胞,脂肪間質細胞,牙髓間質細胞,皮膚膠原母細胞,周邊血液幹細胞,骨髓幹細胞等等,皆可以從自己的組織取得。然而,臍帶血或臍帶必須要在出生時就儲存與培養,缺點除了時效上無法回朔(目前超過20歲的成人應該都沒有機會儲存)之外,目前各大細胞儲存公司的流程也並未保證能夠培養或是未來臨床應用細胞; 骨髓幹細胞的取得需要使用粗大的骨針來抽取,存在術後疼痛與術中風險問題,非必要時刻不建議採取;脂肪幹細胞與皮膚膠原母細胞則需要藉由麻醉與手術取得,除非是必要手術過程中順便取得的組織(如抽脂手術),否則也是需要承擔額外風險,如脂肪栓塞或是靜脈麻醉風險;周邊血液幹細胞大多需要注射血球生成素(G-CSF)連續五日,然後再藉著血液交換技術分離出特定細胞群來培養或是直接回輸應用,不過其原理不外乎把自體骨髓裡的細胞大軍強迫增生並且讓它們進入血液,過程中仍然存在相當比例的血液栓塞與感染風險;最後是牙髓或是牙周韌帶幹細胞,一般來說存在第三臼齒或是智齒內的幹細胞數量與功能幾乎能夠與骨髓幹細胞相比,且過程中不一定需要麻醉,牙周韌帶幹細胞採樣則只需要3-5分鐘的過程即可完成,是目前最方便且風險最低的一種自體細胞採樣方式。

來源不同,功能不同!

間質幹細胞是屬於多能(multipotent)幹細胞,它並無法像全能、萬能幹細胞那樣可以自我複製,永生不死。受精卵進入了16顆細胞的囊胚期後,將會分化成三個胚層,分別為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各個胚層將分化成不同型態的細胞掌管不同的系統。就像是身體裡也有海,陸,空三軍,各軍種職掌不同的功能,卻也能互相溝通與協調。因此,從不同胚層取得的間質幹細胞,當然將產生不同的功能與分化能力,相信這是很容易想像的。也就是說從外胚層取得的幹細胞(牙髓或是乳牙幹細胞)將有分化成皮膚,神經細胞,視網膜,軟骨,色素,腺體等等的能力;從中胚層取得的幹細胞(脂肪或是血液幹細胞)將有分化成肌肉,心肌,骨骼,血液等等組織的能力;從內胚層取的的幹細胞(肺泡上皮或是胰臟幹細胞)則掌管體內主要腺體的功能。因此,若要針對某系統的老化缺損或是虛弱來補強,則需要使用相關胚層的幹細胞,也就是亞萬能幹細胞來進行修復,進而治療。其原因就是因為跨胚層的誘導型幹細胞,其功能與穩定性皆無法維持,達到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舉例來說,若要讓血球增生,肌肉骨骼系統修復或是增強氣力,建議採用中胚層來源的幹細胞較佳,例如脂肪幹細胞或是血液幹細胞。若要提升神經活性與連結,皮膚修復,視網膜功能,軟骨修復或某些腺體功能提升,則建議使用外胚層來源的幹細胞,比如牙髓或是牙周韌帶幹細胞。而內胚層的問題,如各腸道或是內分泌腺體的功能提升,可能就要利用肺泡上皮幹細胞來治療。另外,若採一定比例的協同治療,將中胚層與外胚層的細胞做共同使用,除了將會增加效用之外,也會使所需要的總細胞數減低,進而降低可能的病發症。安全又可期待功能的細胞治療,是需要量身訂製的。

(文/陳德福醫師)

資料來源:2016年7月號 醫美時尚雜誌

arrow
arrow

    CAiRE 凱薾健康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